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免费注册|忘记密码?

 

热搜: 南海 钓鱼岛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频道>公益信息>正文

琼中最穷困村整村乔迁 遵纪守法十年将赠与新居

时间:2013/12/25    出处:南海网    点击:22536

分享到:

  村民每天几乎都从这下去,再淌过一条河,才能回到村里。(南海网记者税博摄)

  村民进出大丛村需要走过用树枝和竹竿搭起来的“桥”,脚下是五六米宽的大丛河。(南海网记者 税博 摄)  

  南海网琼中12月25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税博)2013年12月28日将会是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响土村委会大丛村全村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将会是大丛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个琼中最穷困的黎村将整村乔迁至新居,从此改变一穷二白的生活境遇,一步步朝着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走去。

  这一天将毋庸置疑地载入琼中史册。

  琼中最穷最偏远的百年黎村 30户人一穷二白

  100多年前,大丛村这个原始黎族村定居于此,黎村依河而建,大丛河养育了前后三代黎族人。黎村依山傍水,却又是琼中吊罗山乡最穷、最偏远的山村之一,全村人仅靠少量的水稻、蔬菜、家禽种养勉强度日,靠橡胶、槟榔、马占、益智等经济作物赚取微薄收入。

  “据乡政府统计,近年来,大丛村年人均纯收入仅2000元左右。”

  全村30户,129人,只有10多个青壮年外出打工,男人干农活,或者偶尔有机会去临近的地方干零工,女人持家,小孩在太平镇上念小学,大一点的在琼中县城上中学,再大一点的考出了山里,在企业的资助下读上了大学。但大多数孩子却没有这么幸运,他们要么去了县城念职校,要么因为不想读书而辍学,呆在家里。

  据说这是吊罗山乡唯一一个没有桥、需要涉水进入的山村,10年前还没有通公路,人们得徒步走3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达镇上。

  女人说,一年去县城营根的机会最多两次;男人说,村里的人是嫁出去的多,娶进来的少。今年46岁的黄大良至今没有成家,他苦笑,这里太穷了,没人愿意嫁进来。

  红衣女孩凑在门缝同屋里的小孩嬉戏。(南海网记者 税博 摄)

  破旧的木屋门上贴着一张“福”字贴画。(南海网记者 税博 摄)

  村子中除了稍微像样的3间瓦房,大多是十几年历史的茅草铺顶的木屋。因为洪水侵蚀,茅草腐烂,木头腐朽,没有一间屋子是密不透风的。而村民却并不愿意花大力气、花大钱去修缮,每年8、9月份,他们的房屋都会经历洪水肆掠,那不如就这样凑合着过吧。

  38岁的王秋颜家的厨房,不到十平米,用竹篾搭建起来的墙有两面已经完全坍塌,一面正对涛涛河水,土灶早已废弃不用,地上架起一个烧柴火的简易灶,家里木桌和木碗柜都是破败不堪的老物什。唯一能提醒人现在是21世纪的,是与环境格格不入的电饭煲和煤气罐,那还是前不久王秋颜的娘家母亲从邻近的什冲村送过来的。

  今年11月台风“海燕”擦过海南西部海面,连续一周暴雨,山中水流入大丛河致使河水上涨,淹没了村庄,冲走了锅碗瓢盆、鸡鸭猪羊。32岁的陈晓慧还清晰地记得洪水来的那天晚上,9点40分左右,外面下着雨,全家刚准备入睡,就听到有人喊“洪水来了”。知道情况不妙,陈晓慧夫妻赶紧一人抱起一个女儿,慌忙中也没来得及带上衣物,只顾往山上跑。呆在山上,又黑又冷,两个女儿不停地哭喊,陈晓慧夫妻二人除了将孩子抱得更紧再没有别的办法。直到后半夜,看到水位慢慢下降,他们才小心翼翼地下山,回到家里,陈晓慧傻了眼,家里已经被洪水糟蹋得不成样子。她从衣柜顶翻出一床没有完全湿透的棉被,一家四口凑活盖着过了一晚。

  天亮了,人们纷纷开始生火烤干衣物,翻晒粮食,收拾残破的家,重新开始生活。

  一家人在即将搬迁的旧居前合影留念。女主人王秋梅特地穿上了视如珍宝的黎服。(南海网记者 税博 摄)

  王秋梅穿上黎服,多年没照过相的她面对镜头时十分害羞。(南海网记者 税博 摄)

  机缘巧合大丛村发生历史性变革

  说来也是机缘巧合,如果不是74岁高龄的我国著名改革理论家、《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南怀瑾弟子周瑞金先生的偶然造访,这个村子或将世代过着这样一穷二白的生活。

  2011年前后,周先生在听说了大丛村的境遇后,在没有任何领导的陪同下,独自来到大丛村考察。据说他当时感叹,现已是21世纪,这里却让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住过的地方,这里的穷困让他感触至深,这里的群众也淳朴十分。新农村建设的理想在一个已经退休的新闻评论界名人、一个对微观经济学颇有研究的企业顾问心中发了芽,他想在这里实践他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蓝图,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面貌,再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效益,让大丛彻底脱贫致富、迈入现代文明。据说南怀瑾先生生前听周先生讲述了海南的新农村建设构想后,十分支持,还赠与书法“大丛精舍”以示鼓励。

  于是,就在两年前,周先生筹资1200万元,全部投入大丛村新居的建造当中。从2011年12月动工到现在,15栋新居落成,琼中政府也出资400多万进行了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现在工程处于屋顶装饰和家具制作等收尾阶段。

  2013年12月28日,大丛村搬迁剪彩仪式将在这依山傍水的新居前举行。

  吊罗山乡乡长助理王儒聪说,即将迁居,村民们个个笑逐颜开,积极帮忙进行收尾工作,但其实在最初,他们是十分不理解、不配合的。王儒聪回忆,1997年,县扶贫办曾在离大丛村约8公里远的地方建了扶贫农场,农民土地入股,以农民农场六四分成的形式共同经营。但后来由于管理不善,农场移交给一私人老板承包,老板不履行承诺,使得农场在2007年解散。“大丛村民们又被迫回到了贫穷的山村,这十年间,村里的土地无人开垦,大多荒废,房屋也修葺不善,村民就这样又开始日复一日地过着看不到希望的日子。”王儒聪说。因此,当周瑞金先生提出要无偿修建新居,共同开发土地时,村民们怎么也想不通,他们害怕“外面的人抢走他们的土地”,使他们原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没有保障。为此,吊罗山乡委书记、乡长助理、大丛村村长等人来回跑了5、6趟,为村民做思想工作,为他们理清利害关系,告诉他们只有让企业来带动生产,才能走向致富的康庄大道。经过前后一年多的时间,村民们终于开始意识到,一场变革即将在这个最原始最偏远最贫穷的山村里发生,也开始相信,前面的日子有了盼头。

  

  大丛村建在大丛河低洼处,雨季河满水急,甚至淹没村庄。(南海网记者 税博 摄)

  村民将改变落后生活生产方式 努力走向幸福的未来

  在全国来讲,政府、社会或个人无偿为农民修建新居并非孤例,但农民返贫却是一个共同面临的棘手的问题。如果单单改善居住环境,而不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没有教会农民新的生产方式,极难使农民走向脱贫之路。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杜一戎在大丛村调研时说,“盖房子容易,而转变思想观念,学会改变生活、生产方式不容易。”

  从新居修建,到室内装修、家电配置,全由周瑞金先生投资,在他的新农村建设蓝图里,要再次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发展,计划用两年时间,使村民年人均收入由1900元增加至1万元;用十年时间,逐步完成村民生活习惯、素质、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的全方位改变。

  大丛村将成为琼中县生态文明建设试验村,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改革试点,通过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地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效率。通过重点打造纯农业新农村建设,来完善大丛村发展模式。

  吊罗山乡委书记吴祝江透露,大丛新居还准备成立一个类似于物业的组织,吸纳乡干部、企业负责人、村民代表为组织成员,制定一些原则性规定,欲以此造就新农民。

  原则三点:爱国守法,团结发展,群众参与。除此之外还将在生活、生产方面制定更加具体的一些规定。

  在山坡上俯瞰大丛村,前景是荒废的水稻田。(南海网记者 税博 摄)

  从旧村眺望大丛新居,15栋黎族特色别墅气势恢宏。(南海网记者 税博 摄)

  这些看似简单的规矩如何造就新农民?

  协议约定,新居先租给村民,十年内若遵纪守法,十年后就无偿赠与。租金每户每月500元,第一个月先交500元,此后将有一个督导组来监督,若该月内村民没有违反规定,就在下个月交房租时奖励500元,依次类推。

  这样用心良苦的操作最终是为了“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造就新的农民。”

  此外,海口市骑楼小吃街集团还与大丛村签订协议,约定在大丛村建酒厂,教会农民做自酿酒,成立黄牛合作社和养蜂合作社,让农民加入集约化生产,农超对接,以“政府+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发展生产,不再返贫。

  吴祝江说,新居面积仅占整个规划面积的20分之1。今后500亩的山村将会打造出一家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3A级乡村旅游度假景区,一个集黎情风情体验、野外森林探险、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的黎族风情村生态公园。

  新居只是周瑞金先生新农村建设蓝图上的第一笔。

  在已落成的黎族船型屋上,象征爱情与吉祥的甘工鸟伫立在屋顶,两侧铺满棕榈叶,从正面看,好似甘工鸟即将腾空展翅。

  一家人在已落成的新居前合影留念。(南海网记者 税博摄)

【已有0位网友发表看法,点击查看】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声明: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想法,评论内容必须在5-500个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