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免费注册|忘记密码?

 

热搜: 南海 钓鱼岛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频道>国内资讯>正文

中国对南海和平稳定的贡献

时间:2016/7/13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点击:1236

分享到:

 不顾中方强烈反对以及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位于荷兰海牙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当地时间7月12日发布所谓裁决。仲裁庭枉顾领土问题不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调整范围这一事实,无视中国早已做出的排除性声明,明目张胆扩权、越权,强行仲裁。某些国家也一唱一和,前呼后应,妄图制造中国是南海和平稳定的破坏者的假象。

    实际上,长久以来,中国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维护者和贡献者,是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中坚力量。

    下面,就让我们梳理一下中国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中所做的巨大贡献,一一列明,摆事实,讲道理,终结谣言,以正视听。

    航行安全海上搜救

    南海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世界近1/3的航运物流都经过南海,船舶通行密度大。但是,一直以来,南海通航环境复杂,很多海域礁石密布,海况复杂,被视为“危险区域”。南海海域船舶航行的安全保障设施、海上应急救助力量以及船舶溢油反应力量和设施不足,影响和制约了南海海域通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此,中国在南海岛礁开工建设5座大型灯塔,截至目前已有4座建成发光,可提供综合导航助航服务,承担着服务航海保障、海上搜寻救助、航行安全等功能,成为中国在南海海域建设的重要公益性服务设施,大大提高了该水域的船舶航行安全保障能力,是中国履行相关国际责任和义务的体现。

    因此,中方对南沙部分岛礁进行相关建设,不仅不会减损各国在南海享有的航行与飞越自由,反而有利于共同应对海上挑战,为航行安全提供更多保障。事实上,各国依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与飞越自由从来不存在任何问题,也从未因南海有关争议受到任何影响。

    在加强海上搜救方面,中国负有南海大部分水域海上卫星遇险报警接收的职责。当获悉海上遇险报警信息后,中国海事部门都会立即派出专业救助力量,并专门在西沙等地设置了3个救助站点,并长期部署专业救助船舶进行值守。

    实际上,任何国家的船舶在南海遇险,进行求助时,中国政府都会在第一时间协调和派出救援力量前往救助。

    2010年7月16日,33艘越南渔船共计426名渔民在西沙群岛水域受到台风“康森”袭击,请求救助。中国对遇险渔民进行施救,越南渔民全部脱险。

    2010年11月9日,巴拿马国籍“JIANMAO9”轮,装载3万多吨铁矿航经中国南海时,因船体严重进水沉没,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接警后,立即派出救援力量,救起27名船员。

    2011年11月21日,韩国籍船舶“BRIGHTRUBY”轮,航经中国南海时发生沉船事故,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接警后,与香港海上协调中心共同开展搜寻救助行动,共救起15名船员。

    2013年10月18日,菲律宾籍高速客船“NONAN2”船,航经中国南海永暑礁海域时因受风浪影响偏离航线搁浅。海南海事局接报后,迅速前往现场开展施救,船上人员全部安全。

    即使是与中国在南海有领土纠纷的国家,中国在关键时刻仍然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尽最大努力施救,例如,今年6月,越南空军一架苏-30Mk2歼击机在南海海域失踪,而执行搜救任务的越南海警部队的一架飞机也坠毁。在接到越南方面求助后,中国随即派出救难船以及两艘海警船会同中国海军四艘舰艇前往现场配合搜寻飞机残骸及机上人员。截至中止大规模水面搜救行动的7月1日,中方派出舰船共计28艘,飞机4架。总搜救里程近2.8万海里,总搜救面积近25万平方公里。这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据统计,多年来,中国已在南海海域,多次成功地救助了包括南海周边国家在内的遇险商、渔船和船员、渔民等共计3396人。

    气象观测防灾减灾

    南海区域是北半球天气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台风、暴雨、强风、大雾等海洋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平均每年约有10个台风影响南海。

    为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逐步在南海区域建立了地面气象观测等多种观测业务,其中西沙永兴岛、南沙永暑礁气象站承担了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气象数据交换任务。其中,南沙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通过国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气象组织提供1次月平均潮位资料,建站27年来为过往南海的中外船只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气象保障。

    中国还承担了世界气象组织(WMO)规定的为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XI-印度洋责任区(包括南海区域)提供海洋气象情报的国际义务。

    截至目前,中国气象部门已开展南海区域精细化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及时向6000多艘船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先后建成两个海洋气象广播电台,每天播报预报预警信息10余次,遇有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还会增加广播时次。

    总之,中国在南海区域为国际减灾和海洋气象预报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利用海洋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伏季休渔保护生态

    南沙岛礁及其附近海域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独特。由于过度捕捞现象长期存在,一些珍稀生物资源数量急剧下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以南海丰富的珊瑚礁资源为例,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海域,过去10—15年中,珊瑚覆盖率已经从60%下降到20%左右。退化的人为因素主要为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

    为此,中国投入周边国家无可比拟的大量经费从事珊瑚礁调查和生态保护与修复,而据了解,南海周边国家较少有人从事这项工作。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对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保护海上渔业资源,提高渔民的生态与环保意识,中国不顾巨量经济损失,从1999年就开始实施在南海的伏季休渔政策,今年已是第18个年头。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渔船都在限制范围内。单单2015年,海南伏季休渔渔船就达9000艘。这项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了南海渔业可持续发展,无疑也是中方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的体现。

    有些国家污蔑称,中国在南海岛礁的建设对珊瑚礁造成大面积破坏。与这种“欲加之罪”相反,事实是,中国有关活动坚持“绿色工程、生态岛礁”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经过深入研究、严谨论证,采取了全程动态保护措施,使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兼顾,实现南沙岛礁可持续发展。中方有关建设活动完成后,将大幅提升有关岛礁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有关做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国际合作联合预警

    在深化国际合作方面,为加强南海海域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我国遵循有关国际公约,主动倡议南海周边各国在航行安全、海上保安、航海保障等领域,加强沟通合作,建立南海周边国家海上应急事件联合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目前,我们已建立了“中国—东盟海事合作机制”、“中越区域性搜救合作机制”等多个机制。其中,广西防城市与越南广宁省还建立了搜救小区协作机制,为南海国际搜救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对于中国在南沙岛礁进行的相关建设,中国政府也已表示,愿在将来条件成熟时邀请美国及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利用相关岛礁上的设施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减灾等方面的合作。这充分说明,中国在南沙岛礁进行建设,非但没有威胁到所谓“航行自由”,非但不是为了中国的一己之私,而恰恰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承担、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的体现。

    对此,一贯叫嚣中国的相关建设影响了南海的“航行自由”的美国也是不得不承认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格林纳特即说,如能够使用中方建设设施共同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减灾领域合作,有利于南海地区的航行安全、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莫把善意当软弱

    以上种种,充分体现了中国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善良意愿,也展示了中国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维护者和贡献者的积极担当。

    然而,有人却把中国的善良当做软弱,无论中国怎么解释,如何说明,他们偏偏选择充耳不闻,闻而不应,或反其道而行之,故作他解,呼朋唤友,一唱一和,以图达到其私利。他们的私利是什么?无非就是要蓄意挑起争端,搅乱南海原本和平稳定的局势,趁虚而入,借机渔利,对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崛起道路进行挑衅,散布中国威胁论,妄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挖坑、使绊儿。曲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强推仲裁、散布南海航行不自由谣言,种种行径,令人发指。

    “德不孤,必有邻。”不管有关国家怎样造谣生非,坚持正义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众多海洋法专家学者仍然纷纷发声支持中国的立场。中国并不孤独。因此,中国坚定践行国际法治,坚定维护国际和地区规则的一贯行为不会变,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不会变,和平崛起的道路也不会因为一块小小的绊脚石而中断。

    善意不是软弱。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但也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的苦果!

【已有0位网友发表看法,点击查看】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声明: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想法,评论内容必须在5-500个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