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是大寒,也是农历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正所谓“过完大寒,又是一年”,大寒之后,正是一个从冬季到春季的过渡时期,日常的饮食起居也应随之“转轨”。
进补已到尾声
一年四季,春发、夏长、秋敛、冬藏。冬季适宜闭藏阳气,为来年春天的生发做好准备。而大寒正是冬季闭藏的最后一个节气,逐渐过渡到生发的立春。所以,大寒的日常饮食起居不仅要符合闭藏的要求,还应为生发做准备。
说到冬藏,我们很容易就想到进补。正所谓“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大寒依然是进补的好时节,不过无论是“药补”还是“食补”,此时都要注意调整进补的强度。“说到进补,一般是从冬至开始补起。”桂林市中医医院营养科主任荣军说,“到了大寒,实际上已经是进补的尾声了。 荣军介绍,即便是根据个人体质来进补,也应注意时节的转变。大寒时进补的量应逐渐减少,以逐渐适应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就桂林地区的人来说,这时吃些狗肉、羊肉还是挺不错的,但在吃温补的肉类时,不宜再多吃生姜、大葱等辛散的食物,也不适合大量饮酒。
风寒正需提防
古语有云:“小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寥寥数语,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生智慧。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防风御寒”不仅是指防止冷风的侵袭、抵御寒冷,更多的是说要防止风邪、寒邪这两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入侵。风邪和寒邪都是中医理论中导致人体生病的外在因素,而冬季是寒邪最活跃的时期,春季则是风邪最活跃的时期。
大寒处于冬、春交替的时节,因此人们容易遭受风邪和寒邪的侵袭,需要防风御寒。
荣军表示,要想把风邪、寒邪挡在体外,饮食上可多吃红色蔬果和辛温的食物。红辣椒、红枣、胡萝卜、红苹果等红色蔬果能使人体增加热能,生姜、青葱、洋葱、花椒、桂皮、紫苏叶等辛温食物则有一定温风散寒的效果。
“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也是为了滋阴补阳,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让风邪和寒邪没空子可钻。具体来说,人参和黄芪泡酒,在早上阳气上升时喝下,可以补气壮阳;在晚上阴气较盛时服用杞菊地黄丸,可以滋补肾阴和肝阴。
值得一提的是,冬天时很多人会“迎风流泪”,被冷风一吹就泪流不止。中医认为这种情况多是肝肾两虚,精血亏耗,招引外风所导致的,吃滋阴固精的杞菊地黄丸,会有不错的效果。
荣军提醒,虽说人参、黄芪酒和杞菊地黄丸都有很多与大寒节气相适应的养生用途,但这种“民间”智慧并非人人适用。如果没有出现明显的气虚或是肾阴、肝阴亏虚症状,就不宜服用。
节气饮食
1.芪杞炖子鸡
童子鸡1只(约500克)、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白术10克,调料适量。将童子鸡洗净,切为小块,加入一些补益中药和葱姜蒜盐酒等调料,用文火慢炖1个小时。有补中益气、滋阴助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适用于体质虚弱、易患风寒感冒者。
”
2.发散风寒汤
鸡蛋1个、香菜10克、葱白5克、生姜5克,盐味精等调料适量。鸡蛋搅拌均匀,香菜、葱白、生姜洗净后切为碎末。将清水在锅中烧开,加入少许水淀粉,使水略稠后,将搅拌好的鸡蛋慢慢倒入,使之成片状。再加入香菜、葱姜及盐味精等调料,出锅前加入香油少许。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适用于轻度感冒初期。